Books Read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I decide to post some blog posts including some forum postings I did in the past that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ite's purpose, and not even in English, just for personal records, as one of the forum sites I wrote on www.pkucn.com has been dead for several weeks, and I have no idea if it will ever come back up again.

 

This first post is about books I have read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2010年
1.《语言的文化史》,原作者是Peter Burke,講的是歐洲大約14到18世紀的語言情況。題目很吸引,不過,寫的確實非常無趣:非常多的短句被引用,但全篇、全書的主旨卻不甚鮮明。。。

2。《亞當。斯密在北京》,原作者是Giovanni Arrighi用英文寫的。寫的很複雜,很多論題Wallerstein系統的學者以前也寫過不少。不過,主題關於Adam Smith對“市場經濟”的模式描述(和馬克思描述的“資本主義”非常不同)與中國明清、甚至當代建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模式相似,是一個很有趣的論題。

3. 《抑郁与超越 - 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是逯耀东(钱穆的其中一个学生)的遗作,原来好像是在台湾东大出版的,我看的是三联版。重要的观点是《史记》列传其实重点不是说人,而是以人系事(就像编年体是以年系事)。另外,是司马父子应该是汉朝首先校订图书的功臣,他们的工作奠定了以后刘氏父子的目录学,并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为中国第一个目录叙录。书里也多分析武帝时代的政治。

4 《纯粹力动现象学六讲》,吴汝钧著。吴是广义的新儒家后学,研究哲学佛学开始,也跟日本的京都学派有接触。在新儒家后学中,他是少数一两个希望“造论”的。读完后觉得“纯粹力动”只是以“即存有即活动”的体的活动义去涵盖其存有义。内容不能算非常新鲜,不过也看不出什么明显不合理的地方--这已经不容易了。

5 《蒙田》斯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善译。昨天正好也在看《维摩经文疏》卷九,不免觉得蒙田此人也应该可以算为“世間大長者”。在天台大师的说法中,世間大長者有十德:一、姓貴(蒙田的贵族姓是曾祖买来的);二、位高(到老年是新皇帝亨利四世以前的心腹,皇帝以前睡过在蒙田床上!);三、大富(庄园的主人,拥有一个城堡,家族富了2个世纪了);四、威勢(这个蒙田差一点,但做过四五年市长);五、智深(这个是公认的);六、年耆(死的时候六十,正在鼠疫流行的世纪,古人来说也应该是可以的了);七、行無失(除了晚年可能跟一位年轻女崇拜者搞暧昧外,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八、禮儀備足(虽非虔诚,但遵守天主教的礼仪);九、上人所歎(前后两皇帝都相信的人);十、下人歸敬(蒙田没有太大的架子,但作为封建主这应该没错)。
另外,有说蒙田的《随笔集》1,2,3卷分别代表斯多葛(Stoic)、怀疑论(Skeptic)、伊壁鸠鲁(Epicurean)思想。在希腊化罗马时代,除了这三派就是Plato的(Academic),Aristotle的(Peripatetic)学派了。所以可以说,蒙田的态度是重视生活智慧,而轻视教条与玄思。

6 《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引与抉择》刘朝霞,是近期出版的比较有新意的关于天台宗的书。里面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非人云亦云。如里面说《大乘止观法门》是参考了《摄论》的结构而造的,我以前就没有读到过。另外,刘朝霞已经发现智顗的《维摩经玄疏、文疏》里面的内容是跟三大部里的有出入,(明确了指明了前者只谈六、七、八三识而不像《法华玄义》《金光明玄义》等谈七、八、九识),并对《维摩经玄疏》里面的如“重经”思想有所发掘。

7 《Pattern of Redemption - the Theology of Hans Urs von Balthasar》by Edward T. Oakes. 此书以前读了一半,这次把剩下的一半读完。Oakes写的很好,让人能明白很多曲折的问题的一般背景。感觉上在Balthasar的Trilogy,最重要的还是Theodramatics,尤其是关于Jesus有否真的死亡的问题;另,其以Love来解析Trinity,也有其精彩的地方。

8. 《东坡词注》岳麓书社版。此书去年开始放在车上,薄薄的一本,堵在路上的时候翻一翻,360首终于看过一遍。版本简单实惠,作为普通读本非常不错。

9.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作者基本上读遍了《维摩诘经》的中国大师的注疏而写成。作者提出了佛教总体是在“否定中作肯定”,有点意思。最有深度的部分是关于“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讨论;其他很多讨论都比较零散。总的来说,此书相对来说比较倾向于智顗对此经的解读与发挥。

10 《京都学派》,刘正著。这本小书谈的是与“东洋史”或“汉学”相关的京都学派,主要介绍了8个此学派的第1代或第1.5代的学者人物,其中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中国学术史(狩野直喜)、中西交通史(桑原骘藏)、中国史分期(内藤湖南)、历史地理学(小川琢治)、考古学(滨田耕作)、晚清史(矢野仁一)、西域史(羽田亨,此子懂十来种相关语言、多用比较语言学考察问题)、文学史(铃木虎雄)。在我看来,这个“学派”,其实反映的是一门学问(“东洋史”)正式被纳入一个新的学术制度(=现代德国式研究大学)所表现的“经典”时期。在这种时期里面,一般一门学问都会开始搞清楚其:
1)研究范围与子论题;
2)研究方法;(就是欧洲历史方法加上乾嘉考据,并重视敦煌史料的“收集”)
3)基本观点和取向;(如重视社会文化史、内藤湖南对中国史的分期、为日本政府东亚政策作支援等)。
此书还有一点,就是强调了罗振玉、王国维与这些学者的多层关系,并连带了提到如胡适、鲁迅、陈垣等人与其中一些京都学者的联系。其实,中国的这些现在看来是“国学”大师,所表现的“经典”性的来源,又何尝不是把传统学问转移到现代西式大学制度上来?

11.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是逯耀东的另一遗作,也是原由台湾东大出版的,我看得简体本是中华书局的版本。逯耀东的作品,看导论基本上就知道全部重要观点,而后文的内容重复甚多,因此看得很快。主要论点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四部成立的年代,结果在〈隋书经籍志〉有明确的总结。因此,史部之独立于经部,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生。重点指出了裴松之《三国志注》在此史部独立过程中承先启后的地位。

12.《全球史评论(第2辑) 》,刘新成主编。去年《全球史评论》第1辑我已经全部看过--因为我一直有看这方面的英文著作,第1辑基本上印证了我以前已经知道的一些基础性信息。今年的第2辑对我来说则比较有新意,主要是知道西方学界现在的重点已经从怎么“写”全球史,变为怎样“研究”(就是怎样在大学体制中让全球史扎根)。我最看重的是其中两篇〈学者评介〉:关于沃尔夫·沙弗和马蒂亚斯·米德尔的文章。总的来说全球史关注的是“互动”,这个只是一个比较空洞的口号;但现在新的想法是把“以小见大”的“微观史”方法应用到全球史上面去,这样可研究的东西就很多了。可是,这样一来,全球史就会开始脱离以往对“世界历史编纂”的重视!
另外,那篇〈棉花:一部全球史〉,也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13. 《苏辙学术研究》,谷建。是四川那边的论文改成书。很不错的论文,中规中矩,作者看书也算认真。看了以后,我真正希望看的反而不是苏辙的学术研究六书(因为苏辙看来只是一个有才华并使用常情常理去理解经典的学者),而是《栾城集》中的如〈历代论〉等苏辙晚期文章,和其孙所写的《栾城遗言》等。

14 《古代中印交往与东南亚文化》,程爱勤。比较古怪的学术作品。三篇论文间关联不大。有些新鲜的观点,如整个第二篇,证明了中国佛教先从东南亚传入。可是论证的方法太另类了,只是证明了两点:1)西域佛教可证实的是从2世纪开始;2)中国佛教最早的记录在汉楚王英开始。另如第一篇,谈远古华南人口向东南亚迁移,竟然不怎么利用遗传分析的最新结果。

 

16. The Two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s in Ancient India》,J. Bronkhorst. 此书第一版是1993年,我看的是2000版,不管怎样已经是老书了。看Bronkhorst的著作他的专业应该是古印度语言。书很有启发性:通过主要是巴利和梵文古典的研究,作者提出佛教(也论证了为什么是佛陀的创新)的禅定主要内容是四禅("Four Dhyanas")、“subsequent destruction of intoxicants“,和念处("mindfulness");另外,佛教重视心识的修炼,而耆那教则相对较重视身体的修炼;最后,四圣谛可能不是“初转法轮”时的说法。这些,都是比较有趣的结论。
他也论证了一点我一直怀疑的:就是Upanisands(“奥义书”)为晚出(如在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2,24楼说过一下)。我原来觉得“奥义书”时间大概与佛陀时代一致。但Bronkhorst的考证是,连《广林奥义书》(Brhadaryanaka Upanisad)时间都比佛陀晚不少。(一般认为《广林奥义书》和《唱赞奥义书》是最古老的两本《奥义书》)

17. 《龍川略志・龍川別志》 此是蘇轍的筆記。基本上是北宋的一些作者聼來的掌故或親歷的事情。説實在對於裏面的一些關於宋代行政方面的内容不是很能了解。筆記的内容包括了一些修道者的神異類故事,不知道作者把這些故事與歷史人物故事放在一塊寫,是否有什麽深意?還是壓根作者覺得從可信性來説這些故事之間原來就沒有區別?
另:正在看蘇轍的自傳《穎濱遺老傳》,發現内容多與《略志》重復。《略志》成書在前(於循州),而自傳成於穎濱

18. 《The Experience of Samadhi》,by Richard Shankman。此书写的背景是西方依据巴利传统的修禅方法。第一部分是论证(很闷!),第二部分是对西方现在一些导师的访问。主要思想是巴利经文(如中、杂阿含)与觉音的《清净道论》里面说的修禅方法区别很大。作者的倾向是原始巴利经文里面的说法。他的论证包括了几点;从他的引文,我还看到一点不同,就是觉音认为四禅的每一个境界,都是需要出来以后才能进入其他禅定境界,甚至要离开止的境界才能修观;而原始经典里面的意思,似乎都是可以从初禅进入二禅到三禅到四禅;而从四禅的境界也可以转到观的修习。
看了此书以后,让我有兴趣从《杂阿含》和《中阿含》去看天台大师的禅法。我现在的感觉是天台大师的禅修理论其实是非常传统的,只是他的表达方式比较有意思。

19。《關於《禪藏》與敦煌禪籍的若干問題》,方廣錩写的论文。不能算是一书,而只是《藏外佛教文献》中的一文。在cbeta上找到,网址:
http://taipei.ddbc.edu.tw/zangwai.php
http://taipei.ddbc.edu.tw/sutra/W0016_001.php
主要是论述一个观点:敦煌很多关于禅宗的文献为宗密《禅藏》的残余。文章提到他希望对宗密的著作尽量进行复原,也不知道现在此工作完成了没有!

 

2011年:

1。今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居然是一本网络历史小说。
http://tieniuyuanwu.blog.163.com ... 216200911883626422/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作者“尹梦飞”。开始的部分写的比较有趣、可观。毕竟,兴起的故事,比起没落总是有趣些。

2。2011年读完的第二本书,是一本介乎普及和学术历史的作品。《A History of Egypt》,作者Jason Thompson,2008年版。在不到400页把埃及5000年以上的历史从头讲到尾(Mubarak),书是传统的写法,以政权为主要脉络和内容。此历史也是比较偏向多写西方读者的趣味而写,比如说,讲Cleopatra和Antony的事就相对来说多。

3。《Arabic Historical Thought in the Classical Period》,作者Tarif Khalidi (此人1938年生,这两年出版了一个新的可兰经的翻译)。此书1994年已经出版,因为价格不菲,最近我才忍痛买下来看。在我看来,其实阿拉伯的历史写作传统与中国实在有一点相似,起码从作品的类型来看:如编年体、类传、地理志等。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大家都能写“史学史”,但“史学”本身是什么,则并不怎么明确。本书也不例外。
(上面的Khalidi的书,我说的不是很充分:其中有一个很有用的观点,就是历史学家很少是领导时代的想法,而更多是反映时代和群体怎样思考问题;而Khalidi的书则以初期伊斯兰/阿拉伯的四个思维模式去考察不同历史作品的兴趣所在。此四个模式分别是:Hadith(大致就是先知话语的收集和传承),Adab(文人),Hikma(智慧、哲学),和Siyasa(政权和统治理论)。对Hadith,背景解释的很清楚,经典作品就是al-Tabari,虽然其后难以再用类似的方法前进;Adab/Hikma/Siyasa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在Adab标题下,没有实际给出“经典、伟大”作品的例子;Hikma中,Masudi,Biruni等有一些重要作品,但都是比较独特的,难以成类。Siyasa比较清楚(经典例子是Ibn Khaldun),可惜Ibn Khaldun的历史(除了《导言》外),并没有英文/中文的翻译。)

4.《History》,John Arnold. 原来是Oxford小书系列的一种,我看的是美国Sterling版。主要概念是历史叙述应该是“a true story"。一定要求真,但此真不可能是抹杀其他所有观点的真,而最后也只能是对过去发生的是的其中一个可能的叙述。相对来说,除了一点史学的历史外,对“史学”本身是什么有一定的探讨。但探讨的问题重点倾向于历史真理论,而对历史因果方面没有什么探讨。

 

6.《China Between Empir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Mark Edward Lewis著。此书是Harvard University出版的《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系列的第二本。此系列的头三册(秦汉、魏晋南北朝、唐)都是这位Lewis先生写的。此书在头两章,不到90页就把政治史基本交代了,比较紧凑。但后面讲城市、农村的发展、对外关系、亲族关系、佛道二教、“writing”等就比较散漫。Lewis比较重视“空间”使用方式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使用

 

7。《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著)。(此葛兆光,我喜欢他年轻时写的《唐诗选注》,其《中国思想史》我则没有太大动力去啃)。把“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放在话语脉络和政治背景来考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全本书就是他“从周边看中国”,或是更细的说,是其“东海”研究的一个号召。可是关于“东海研究”,我对其提法有两个保留:
1)葛兆光提到的东海诸国的“分化”,纯粹是从中、朝、日三国的“认同”的角度去考察。我认为这样看“分化”这结论有点下的太快,或是说,把问题面说的太窄。比如说战国时代的诸国,是否应该多个国家放在一个区域来研究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去看当时楚国是否就认同秦国的政治、文化呢?得到的结论是否定的。但只是这个“不认同”,能否就说战国的诸国在“分化”呢?在早期现代的欧洲,新教和天主教不也是打得不可开交吗?但此认同上的对抗也不能也不应作为把天主教和新教国家在“分化”。
2)另外,要是假设是东海诸国是“分化”的话,为什么要放在一块研究?国别研究就好了。能把“东海”作为一个研究范畴,应该需要能说出其作为一个区域的某一种“统一性”。从葛兆光提到的资料,我看到的是此区域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作为“他者”的出现),国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研究,各国同时对中华文化[如理学]的认同(虽然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东海研究”的号召,应该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

他提到的很多有趣的资料。其中一个取自《元史》〈天文志第一〉卷四十八:(我在百度国学查到具体位置)
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
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
道里之远近。

此是地球仪也!元代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大部分是水,应该也有经纬线。比哥仑布、麦哲伦早多了。
(《元史》,查百度百科,是在1370年完成的)

 

8。《Epilogue》Hans Urs Von Balthasar。此是20世纪天主教神学大家巴尔塔萨的《三部曲》的《后序》,在英文是独立一册出版的。不能说完全看得懂,但也许对此书最好的总结就是他自己写的。
http://www.moophilo.net/viewthread.php?tid=144。几个感想:
1)他对基督教相对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殊胜”处,并没有特别可观(但他起码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强调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绝对区分
2)他的形上学的基础是St. Thomas Aquinas的关于本质与存有的区分。此问题的提法,非常的“古希腊”(柏拉图和亚历士多德传统)。本质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 -- 我个人觉得更合适的提法是为什么思维能想象出压根不存在的东西?这样提出就能把此作为世界本体论问题化为人类认识机能的问题。
3)整本书里面,用很多语言都是与希腊、拉丁和英德语言的字根关联上的。有些问题,我甚至怀疑能否真正的翻译成汉语而还保持其可理解性。
4)关于真善美德合一,其文曰:(p.85)
The polarity governing everything finite (meaning, both the polarity of Being as well as that of its transcendentals) must be taken up, indeed superseded, into the absolute One, into the True, the Good, the Beautiful. Indeed the latter, the transcendentals, must so overlap and interpenetrate that each one could be emphasized for contemplation without the other two receding or being shorchanged. God's splendor is his self-surrender, and this once more is his truth.
说起来有点“即空即假即中”的味道。

 

9.《World History,the basics》by Peter N. Stearns. 此君是美国World History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之前重新遍过《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此书如题,说的相对简单,面向的应该是准备成为中学world history的未来老师。对于此discipline本身的成立的故事,比较有趣。说到关于现在World History的基本方面,则比较无趣,我甚至开始怀疑我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么无趣的科目感兴趣。今天刚读完,最有问题的就是他如何硬把Wallerstein的World-system theory说成是world economy theory,并提出为什么此理论没有成为world history(教科书)主流内容的原因。Stearns的说明是在没有什么说服力,只是意识形态在作用。其实说白了很简单,Wallerstein实际上是过“左”而不为美国主流观点认同。。。这样的理论当然暂时上不了教科书了。

 

10.《Islamic Historiography》by Chase Robinson。此书讲与今年前一些时间读的Khalidi相比,更加重视与伊斯兰历史写作相关的背景和社会学上的导向,也明确的以自己写的此书的一些当代情况作对比,写的很有意思。此人主编了《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的第一册(关于伊斯兰历史的开始的几个世纪),可以算是当今英国在此领域的“执牛耳”之人。此书让我注意到al-Athir在蒙古入侵两伊前夜写的普世历史(Universal History),并因此而知道也许是Robinson的老师的D.S.Richards在过去十年分四册出版了此套编年史最后(从1029到1231年)部分。(因为al-Tabari的编年史已经分40册完整的被翻译为英文了,因此现在缺德就只有916-1029年al-Athir的编年史部分,不知道D.S.Richards在未来几年会否把此部分翻译出版。)

 

11. 《Rethinking World History》Marshall Hodgson。此人与William McNeill同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68年去世。他的大作是三册《Venture of Islam》,去世前还没有完稿。到70年代中由同事把稿整理出版。此书是Hodgson的文集。Hodgson的思想非常有深度,对历史学的方法有非常多的反省,有很多意见现在看来还是“前卫”的。可惜他去世的早,要不然世界史(World History)这门现代显学的历史可能会改写!比如说现在的世界史基本上不怎样谈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相反,Hodgson除了社会的大环境以外,也同时非常重视伟大人物和文本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此是一个大的历史编纂上的问题。另外,以前我读了《Venture of Islam》关于伊斯兰教在1500年之前的发展的很多章节,但是看了此书才知道他对西方发展和19-20世纪的历史也有很深刻的看法。

 

12。《Indica》Arrian,E.Iliff Robson 1933年翻译,我在网上找到的。不长,Letter纸打印出来就20页多一点。分43段,开始的17段有很多引用Megasthenes关于印度文化的情况。Megasthenes是Selucid Empire派到孔雀帝国首都的外交官,留下了Indica,后来失传,但内容被不同的古典作家引用,Arrian是其一。18段开始讲Alexander的手下Nearchus从印度河河口从海道回巴比伦和波斯的经过。看这种书应该找有现代详细注解的可能会更有趣一些。

13. 《Southeast Asia in World History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Craig Lockard。两百页左右的历史书,是Oxford这几年尝试出版短的关于大题目的、希望用全球史的角度去写的历史小书之一。此书的一个特点是多引用当代的文学作品的只言片语来反映当时的情况。读了此书以后,明白东南亚真是现代世界文化的一个缩影: 宗教方面,有佛教(主要是南传),有伊斯兰教(马来语区),有基督教(菲律宾的天主教);从世界区域来看,有东亚文化区的影响(越南),有南亚的影响(源于印度的佛教和古代的印度教),有西亚(伊斯兰)的影响,也有西方的影响(殖民时代)。关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作者基本上是反映了西方或各民族国家自己的一般观点。

14. 《Songs of the Saints of India》John Stratton Hawley and Mark Juergensmeyer。又是一本200多页的小书。内容是介绍16世纪左右的六位北印度操“原始”印地语的虔敬派(bhakti)圣者诗人:Raidas, Kabir, (Guru) Nanak (此是锡克教的创教者), Surdas, Mirabai, 和Tulsidas。对于每一位圣者诗人,都有一段不短的介绍,另外有十来二十首诗歌选。介绍中除了对圣者诗人的传统介绍外,还特别着重后人对这些诗人的接受历史,并指出按照现存文献来看有多少诗歌并不一定是此圣者诗人自己的作品。可以把此书看作是锡克教经典Adi Granth的非宗派介绍。

15. 《The Myth of Continents》Lewis and Wigen。此书是一本老书,97年出版。批评把世界地图分成几大洲的不恰当和对“东西方”的定义作出概念历史的分析。最后讨论了世界体系理论对世界地理的分析,和二战后美国外交和大学体系对世界区域的定义。此书是对深层意识形态的反省;在其自己对世界区域的实验性划分,却少不了作者两口子的政治意识 - 尤其他们对咱们中国的不满!

16。《Nammalvar: Hymns for the Drowning》A.K.Ramanujan编排翻译。非常短的诗集。Nammalvar是泰米尔早期虔敬派(bhakti)诗人(12位被正统化的Alvars中最多产、最受推崇的一位)。选诗大约只有70首左右,但Ramanujan的前言后语,对了解泰米尔早期虔敬派诗歌很有帮助。

 

17。《Poems of Life and Love in Ancient India: Hala's Sattasai》Translated from the Prakrit and Introduced by Peter Khoroche and Herman Tieken。700首非常短的主要是关于爱情的方方面面的小诗。此诗集写作的地点应该是现在的印度的Maharashtra(即孟买所在的省)德干高原的农村。原来写作的语言并非梵语(“雅语”)而是当地俗语。里面关于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情况,让现代人也能会心微笑。对加深认识古代印度挺有帮助。

 

18。《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著,商务日本丛书的一种。很老的书了,原来是1959年日本第一版;88年再版。商务1992年翻译。我买了可能也有10年了吧?简短的文化史,以马克思主义倾向写的。比较扩大的讨论平安时代和以前的文化如何只是限于贵族阶层,而Kamakura时代以后怎样开始文化流入民间

19。《明夷待訪錄》黃宗羲。我读的是台湾金枫出版的口袋书。主要是针对明代制度问题而发的议论。明史我不甚了了,而此书最大的论点就是重申孟子的以民为贵、以君为轻;主张“公天下”而非“家天下”。

20。《人间词话》王国维,林玫仪导读。同样是台湾金枫出版的口袋书。重点是超过一百页的导读,目的是理清境界论的两个层面。

21。《A Global History of History》Daniel Woolf。终于把此书读完(原来是没读完的书的第六本)。此是像教科书的写法,写到20世纪就非常的散,只能什么都只提到一点点。不过,作为以后关于史学史的参考,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22。《The Birth of Kumara》Kalidasa, David Smith翻译。此是Clay Sanskrit Library这套出版计划没有破产前出版的其中一种。可以算是中篇的故事诗(史诗?)。Kumura是战神,将会领导诸神打败一魔。但他的出生必须依靠印度教中三个主神之一的三眼神Shiva,此Shiva的能力主要是从在喜玛拉雅山修炼瑜伽而来。故事的八章就是从喜玛拉雅山神之女Parvati(1)讲起,然后述说主神之一Brahma告诉诸神要战胜恶魔必须要Shiva和Parvati的孩子完成(2),诸神之首Indra于是派爱神Kama对Shiva发出爱情之箭,可惜刚出关的Shiva眨第三只眼睛就把Kama化为灰烬(3),让Kama之妻悲苦不已(4);之后美女Parvati去修行,并得到Shiva的爱慕(5),正式派人向喜玛拉雅山神提亲(6),双方结婚(7),而故事在述说双方交合(8)中完结-- 基本上没有提到Parvati怀孕和Kumara出生的任何情况。

 

没有读完的书

一。《带经堂诗话》读了卷一到卷三。原来以为会有很多关于王维的讨论,看了三卷还没有发现太多这方面的讲法。因此放弃继续读下去的念头了。

二。《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读到283页停住了。原来读此书是基于了解蒙古同时控制华北的时间有否超过50年。对后面的历史就提不起兴趣继续往下读。

三。《From Samarkhand to Sardis》Sherwin-White / Kuhrt合著。在Google Books上面读的。读了开头两章,70页。是93年出版的“经典”。在网上读还是有点太费劲。以后有可能回来把此书读完。

四。《A History of Muslim Historiography》Franz Rosenthal。此是1968年的第二版。在本地的一家Community College的图书馆找到的。此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穆斯林的历史学的考察。第二部分是几部中世纪穆斯林关于历史学的作品的翻译。第三部分是一些阿拉伯重要文字的原文。我读完了第一部分。虽然作品写的时候早,到现在读来还不是非常过时,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西方历史学的基本理念,在过去半个世纪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大变化。

五。《The Spiral of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Terry Boswell, Christopher Chase-Dunn是2001年出版在World-system analysis影响下的一本著作。我看了Introduction与第5、6这最后两章。两位作者提出他们觉得在世界体系正在转型,有其是在美国的霸权走下坡之时,前进派(progressives)应该做什么事的问题。主要观点是在1989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和世界治理(world governance)的组织的数量同时膨胀,已经有一个世界治理模式的原型。因为world-system analysis经济是在全球的资本主义系统下进行,因此,要到达一个更正义和合理的未来,前进派(包括劳工界、环保组织、妇女权益等)应该携手推动世界组织向全球民主(而非通过国家来实现“代表”民主)。他们提倡的经济模型是市场社会主义。我的感觉是提出了很多挺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他们的答案却不是特别有可行性和说服力。

七。《Aristotle and Other Platonist》Lloyd Gerson。此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专家。一直有他以前的两本著作。此书是延续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是在柏拉图哲学模式之下而非之外进行的,并反驳了各种现代认为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的思想有前后区分的“猜测”。我读了此书9章的1、2、9章。最有趣的就是怎样界定柏拉图哲学模式的问题。明显的,现代哲学界应该没有什么人是服膺此模式的,与各种大学花在研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哲学的资源多的完全不成比例。这就是典籍正典化的一个方面。

 

八。《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 Qin and Han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Mark Edward Lewis著。前一阵已经看过此人此套书的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那一册,凑巧在图书馆碰到此书,就借来读。只看了Introduction,第1-3和第9章,加上结论,大概是书的三分之一。特点是着重关中和关东此两地区的区分在战国晚期、秦和汉初的意义。作者也探讨了汉初对秦的迅速灭亡的探讨,但他只是停留于“这些中国知识分子很矛盾,一边否定秦始皇,一边继续使用其架起的帝国架构”的水平。个人觉得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其一就是重视反思前代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沉迷在“我们这一朝代为什么会胜利?”上面)。

九。《汉天师世家》,载《道藏》。我读了第二、三卷,就是从张道陵到明初的天师一代接一代的合传。原以为会能多了解一点正一派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信仰或思想,但收获不多。主要都是政权、君主给张家的官方文献。比较清楚地就是,在东汉头三代天师以后,真正开始繁荣是从宋代开始,而到元代为极盛。

 

2012年到现在为止读过的:

1。《The Vision of God》Vladimir Lossky。上世纪中期的作品。Vladimir Lossky是流落在法国的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家,父亲N.O. Lossky也是有名的哲学家(N.O.Lossky写的俄罗斯哲学史,最后一节写的是自己的儿子!)。原书用法文写,70年代翻译为英文,我90年代大学时代购入此书,过了这么久才终于把书读完。内容是探究东正教神学(以Gregory Palams为终点)对Vision of God此问题的看法是否“创新”(在基督教神学“创新”非好事)。答案当然就是东正教神学并非创新,只是把正统教父们的想法教条化(主要是区分神的ousia和energia两方面)而已。

2。《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是去年底买的杂文集,比较多的讲到黄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可用“可以数字管理”来衡量的观点。个人对他所描写的“进步”,会根据世界体系论者Arrighi的方向(见《亚当。斯密在北京》),用“成熟的市场经济”来概括,而不会用“资本主义”来描写。当然,黄仁宇的观点形成在先,因此不能用后来者的词汇来规范先行者的探索。黄仁宇的观点占有一个特殊的学术空间,就是用一个宏观的观点来超越国、共两派的历史贡献;而此观点,同时与他自身的关怀(就是,他和他上一代人所受的苦难不是没有历史价值的)有关,因此也显得真切(authentic),而没有给人一个简单折衷派的感觉。我觉得此一路数,就是为什么他的书能同时为两岸读者认同的原因。

3。《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ume 1》by Jaroslav Pelikan。此是经典。全部5册,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写完的?这第一册是讲到600A.D.左右的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史。写的让人觉得很“客观”,对各种后来所谓“异端”的主张(如Montanist, Gnostics, Arians, Nestorians等等),为什么有道理,以及“正统”在道理上为什么要反对这些主张,并最后在各个Councils上把三位一体等教义固定下来,都写的很清楚。没有读此书之前,只是大概知道一些如Irenaeus, Clement, Origen, Athanasius, 三位Cappadocians, Augustine等神学家。读完此书以后,多知道一些如Justin the Martyr (时间比Iraneaus更早),拉丁神学的第一位重要作家、北非的Tertullian(后来是Montanist),Origen的学生Cyprian,Nicene之后的Cyril of Alexandria等。也了解了原来St. Augustine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关于神恩(Grace)的思想,和为什么这些思路在后来会引起各种争议。

4。《Sophocles I / Three Tragedies》David Grene / Richmond Lattimore 版。此选集包括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中最有名的Sophocles的三个悲剧:Oedipus the King, Oedipus at Colonus, Antigone。(此三剧又称为the Theban Plays,因为内容都与传说中曾在Thebes城邦作王的Oedipus与其家族相关。)剧情比较紧凑,读来的感觉比莎翁的戏剧流畅爽快的多!肯定原剧如此;翻译水平也高。

5。《文明论概略》福泽谕吉。我读的是商务的翻译本。福泽是19世纪明治时期鼓吹西学的带头人物。此书充分表现其见解的不凡;此不凡,并不是构造崇高宏伟思想大厦那种不凡;而是在大变动的时期,清楚明了、通达实际的点出了当时国家文明发展的方向。作为一本首次出版于1875年的书,其里面的内容,还不能算是过时;作为东亚现代化的经典文本,当之无愧!虽然福泽谕吉的主张是学习西方,但他对西方一点也不迷信,而对中国、日本的传统的看法,也不偏激。他提出的日本“文明”战略,是以保护国家自主为先,过了13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无可厚非。

6。《Lectures on Divine Humanity》,帝俄时期的索洛维约夫。此是他于1878-1881年的演讲,究竟是演讲稿还是纪录不是很清楚,英文翻译者Boris Jakim没有交待。读完的感想是在东正教传统下讲的宗教哲学,其希腊新柏拉图(Neo-Platonic)模式的思维方法,个人感觉非常的“过时”,与差不多同时写成的福泽谕吉正好是南辕北辙。作为帝俄时期的主要思想家,他的“文化战略”是认为世界文化需要基督教化,而真正的基督教文化,需要神性与人性(物质性和思维理性)的平衡,而东方(俄罗斯)保存神性较好,但人性发展不够;相反,西欧发展人性方面很多,对传统基督教来说算是歧出;不过,两方面的发展合并的话,则可能达到人类文化的基督教化。

7。《汤因比论汤因比 -- 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一版。非常薄的一本口袋书,是汤因比83岁时的对话。上一部分关于历史学的讨论,可以说,研究历史会碰见的问题,其实这三、四十年没有什么变化。下部分关于《历史研究》的讨论,才发现汤因比和对谈者面对的问题,主要是西方怎样应对苏联和马克思主义阵营,读来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厄本在对话中谈到的意见和问题有一些意思,也许,我对他的认同更大,毕竟,大家都只是默默无闻的但爱思考的普通知识分子而已。

8。《Gita Govinda》Jayadeva原著,Lee Siegel翻譯成英文。是Clay Sanskrit Library沒有破產前的一種。與我前幾個月讀過的印度作品《Birth of Kumura》,《Sattasai》,《Nammalvar》等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印度文學中關於愛情的作品:印度的這種作品的寫法,很多時候都傾向色情;但因爲故事主角同時又是神(這一本的主角是Krishna),因此這種愛情、色情文學又同時語帶雙關的在寫bhakti(虔敬派)宗教中神與其Devotee之間應該有的感情。

 

9。《National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bySteven Grosby。牛津口袋书的一种。去年读了一半,今天读了后半。对我来说,书中后半(前半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唯一比较明确的观点就是古代也有民族国家,并举了古代以色列、斯里兰卡、日本和波兰作为例子。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要有群体认同,然后又有些时候能把群体认同放到特别高的位置?当然了,这种问题很难有什么答案。虽然是口袋书,还是觉得太长。

10。《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北大出版的“历史的观念译丛”的一种。是兰克在19世纪中对一个德国国王的演讲。内容大约与基佐的差不多。他说到17、18世纪欧洲大国的形成,让我联想到春秋到战国的转折时期。兰克对当代的发展,也是非常注意的,他尤其重视美国的建立,这是他的远见。他当然有他的“欧洲中心”倾向,其具体提法是“罗马-日耳曼观念”,其实,意思就是西欧罢了。

11。《African Hist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又是牛津口袋书。内容其实并非非洲史的简要叙述,而是关于非洲历史学(Historiography) -- 不,更准确地说也许应该是关于非洲元历史学(Meta-historiography)--的一本入本书。总之,非洲史是一门非常的政治化的学问。

12。《The World from 1450 to 1700》,John E. Wills Jr.著。是新牛津世界史(The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的一种。John Wills 是之前著名的历史作品《1688:A Global History》的作者。此书的章节基本上依主题编排而叙述全球各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写作的脉络显然是最近20年重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的World History(世界史)传统。此传统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交流,但却并不明确采用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s Theory)。书只有150多页,作为入门书是非常不错的。

13。《傳統中國的完成》岩見宏 谷口規矩雄合著。是臺灣翻譯的日本1977年出版的《新書東洋史》口袋書的一冊。篇幅很短(約150頁),從明初講到鴉片戰爭之前。節奏快,重視外貿和白銀經濟。

14。《五百年来谁著史》韩毓海著。我的是第一版,查看此书已经出了第三版,可能最新的版本已经有不少改动了。此书的主要观点是以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论和相关著作为主(包括其前的Baudel和之后的Arrighi. Andre Gunder Frank, Kenneth Pomeranz),并补充上黄仁宇和其他作者的观点。他的阅读范围其实跟我很接近(包括中国古典和康德、马克思、哈贝马斯等),因此他提到的说法我大部分都已经知道。他重视的基层组织,并没有太多的论证。对于道学的反感,似乎也没有更深刻的观点。关于英国-欧美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军事-金融体系,似乎也与前几年风行一时的《货币战争》有关。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泛世界体系论的研究成果,现在终于发展到了可以聚合到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中。

15。《Frenc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John Lyons著。文学入门书其实不容易写的好。此书同时照顾到时代,名作家和作品,和主题、形式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此书涵盖范围很广,从中世纪一直到21世纪(最后提到的作品是2008年的!)。在我编的《世界文化典籍150种》书目(理想是包括直到1900年的作品)里面,包括的法国文学作品有中世纪的Arthurian Romances,蒙田的Essays和雨果的《悲惨世界》(伏尔泰选的是他的历史作品《风俗论》),读了此书以后,觉得并没有特别的不妥;只是觉得,Pascal的《沉思录》也应该找时间读一读 - Pascal在文学、数学、神学各个方面,也许都是天才式的局外人。

 

16。《纳兰性德词选》,盛冬铃选注。这是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的繁体字版本,选了容若98首词。小口袋书194页,以前读了60多页,今天读完其他。我挺喜欢这套书的编排:每首词有短的引言,词本身和注解。我没有读多少注解,因此很多词都不求深解。文字动人,但太伤感了.

 

17。《唐诗品汇研究》,申东城著。此是博士论文,433页的书,统计很多,观点很少。这个研究,应该只能算是整理出一个现代点校注释版本的《唐诗品汇》的准备工作。全书要是浓缩为新版《唐诗品汇》的一个40页的〈整理说明〉,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导读。

 

18。《Spanis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Jo Labanyi著。此书和前面第15号书对照,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上来就以现代国家来定义Spanish,而非以语言来定义。因此,此书同时照顾到除了“西班牙语”(=Spanish, or Castilian)外的三个主要有自己的文学传统的语言:Catalan, Galician, Basque;也讨论了在西班牙立国以前的以穆斯林为统治和文化主体的时候,究竟应否算是西班牙文学的问题。

 

19。《Englis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Johnathan Bates著。與上面讀過的關於法語和西班牙文學的介紹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本書先從比較廣的“文學”入手,甚至談到一些像文本的版本問題,而在最後才提到如何定義什麽才是English的問題。這本書的定義,是英國(英倫三島),基本上不包括美國文學、加拿大文學、印度英語文學、澳大利亞文學等等。至於人物評價,作者對John Donne評價比較高。

 

20。《Italian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by Peter Hainsworth and David Robey。对这个系列的文学导论还是非常满意。关于意大利文学,清楚的说明意大利方言环境的多样性,作家们对文学理论的重视,文学如何的与占主导地位的天主教保持据距离等等,而对14世纪的三大主要作家(Dante, Petrarch, Boccaccio)也有足够的讨论。

 

1. The Vision of God - Vladimir Lossky. 7/10. About Orthodox theology, written middle of last century. Vladimir is a Russian theologian living in the emigre community in France; his father N.O. Lossky is a philosophy who has written a History of Russian Philosophy with the last section covering his own son Vladimir.

2. Pathways of Modern China - Ray Huang. 8/10. Chinese book. A refresher for me about Ray Huang's view on history. I find it more authentic than last I read him (about a decade ago), as he is honestly trying to interpret Chines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such that the sacrifices of his fathers' and his own generation are not all wasted.

3.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ume 1- Jeroslav Pelikan. 8/10. A 5-volume classic completed in 1970's. Trying to account for doctrinal development in a somewhat "objective" style.

4. Sophocles I / Three Tragedies - 9/10. This the Grene / Lattimore edition of the 3 Theban Plays. I find myself liking them a lot - mostly because the plays are quite fast-paced. Among the three, I personally like Oedipus the King the most.

5.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Civilization - by Fukuzawa Yukichi. 9/10. Written in 1875. I read a Chinese translation. Actually very impressed by this pragmatic visionary . What he wrote over 130 years ago still strikes me as true and right direction if we were put back to 1875 again. This dude deserves to have his face printed on 10,000 Yen bills!

6. Lectures on Divine Humanity - by Vladimir Solovyov. 7/10. Lectures in 1878-1811. Most interesting is his "Sophiology" - but he didn't expound much on it actually. Vs. Fukuzawa (they wrote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he was clearly the idealistic visionary who got things wrong.

7. Toynbee on Toynbee -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rnold J. Toynbee and G. R. Urban. 8/10.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74 based on a radio conversation when Toybee was 83 years old. The two parts of this small book shows how the world of historiography (i.e. the fundamental issues faced with doing / writing history) really has not changed that much.

8. Gita Govinda. Original by Jayadeva in Sanskri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Lee Siegel. 8/10. Part of the now bankrupt Clay Sanskrit Library series. Dual theme of erotic love and bhakti devotion to Krishna, written in poem / song form.

9. Nation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written by Steven Grosby. 6/10. One of the Oxford pocketbooks. The book itself is actually not bad, my low ratings just reflect my lack of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It is one of the few VSI's that I wish is actually shorter.

10. On the Epochs of History (German Title: Über die Epochen der neueren Geschichte)- by Leopold Ranke. 8/10. I read a Chinese translation. It was a set of lectures delivered to the Duke of Bavaria in 1854, published after Ranke's death in 1888. Ranke was founder of modern histor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 yet in this work this aspect of Ranke is by now means clear.

11. African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John Parker and Richard Rathbone. 8/10. Another one in the Oxford series. It is really a book an the "meta-historiography" of African history rather than African history itself. Highlighted how almost everything we know as happening in Africa has its roots during the modern (roughly post-1400) period.

12. The World from 1450 to 1700 - by John Wills Jr. 8/10. A fast pace worldwide tour through the "pre-modern" world in the new tradition World History in less than 160 pages, written by the author 1688: A Global History.

13. The Completion of Traditional China (by two Japanese authors). 7/10. A pocket-book published in 1977 in Japan, as a 11-volume series of "Eastern Ocean History". I read a 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Taiwan. Narrative stopped very abruptly right before the Opium War - but the focus on foreign trade and silver-based economy is innovative for its time.

14. Who made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500 years - by Han Yuhai. 9/10. A Chinese work that tries to integrate World Systems Theory and other authors into a cohesive viewpoin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y - divided into two-phases of the Long 16th Century and the Long 19th Century.

15. Frenc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John Lyons. 9/10. Very enjoyable introduction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times, key authors, works, themes and styles. Surprised to find how Pascal was portrayed as an influential outsider even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French Literature.

16. Nalan Xingde Ci Poetry Selection - selected and commented on by Sheng Dongling. 7/10. A Chinese work Nalan Xingde was an early Qing dynasty talented genius who died young. His ci poetry is too sad for me - but I found the occasion of attending a funeral to flip through the ~100 short poems selected.

17. A Study on Tangshi Pinhui - by Shen Dongcheng. 4/10. Ph.D. thesis that is just a bunch of statistics. Tangshi Pinhui is arguably the first truly "canonical" Tang poetry selection (with 5,000+ poems selected), completed in early Ming dynasty. This book influenced the more famous, later and much shorter selection 300 Tang Poems.

18. Spanis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Jo Labanyi. 8/10. Also very well written. Covered only Spanish as a country / nation, not as a language though.

19. Englis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Jonathan Bate. 8/10. Written almost as a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Again coverage excludes non-British authors, at least explicitly excludes American literature.

20. Italian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Peter Hainsworth & David Robey. 8/10. Interesting coverage of Dante, Petrarch and Boccaccio. Plus how Italian lacks a driving vernacular language at its center until very recently.

21. Whose Bible is It?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the Scriptures - by Jaroslav Pelikan. 7/10. This is a bestseller written by a scholar. The interesting bit is primarily translation of Jewish Tanakh into Greek before Christianity.

22. Words of the World - by Abran de Swaan. 8/10. Use a metric 'Q-value' to study why and how specific languages gain prominance in specific regions. Essentiall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number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23. Basic Pimsleur Hindi - audio book. 7/10. First time I tried Pimsleur. Completed the 10 lessons (30 min each). Reasonably interesting way to get orientation to a new language.

24. Dreaming in Hindi - Katherine Russell Rich. 8/10. Interesting memoir of authors' year of learning Hindi in a small town in Rajasthan in 2001, sprinkled with cultural observations about India and theories abo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5. Read and Write Hindi Script - Rupert Snell. 8/10. Helps ease into reading Devanagari script.

 

26. Colonial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Rolena Adorno. 7/10. Overall still interesting as the other VSI; my major grievance is that it completely ignores Portuguese works and almost 100 years between Baroque and Independence.

 

27. 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Volume 3, 1400-1800 - Series editor Daniel Woolf. 9/10. Most substantial work I have read this year: 700 page book with Introduction + 33 chapters covering traditions across the globe, with some overemphasis on European / American traditions.

 

28。《昭明文选研究》- 傅刚。挺扎实的研究,让我对《文选》的编纂背景和选文标准、体例都有一定的了解。

 

29. Oxford India Ghalib: Life, Letters and Ghazals - edited by Ralph Russel. 8/10. Interesting to me both in his letters which shed light on 19th century Dehli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utiny, and also as introduction of the ghazal genre.

 

30. Chinese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Sabina Knight. 8/10. Good read - perspective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ypical Chinese books on this, but does not seem to do much "violence" to the tradition. Last chapter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quite a few new names for me personally.

 

31. 《The Language of the Gods in the World of Men: Sanskrit, Culture, and Power in Premodern India》- by Sheldon Pollock。很重要的一本书,2006年出版。谈梵语在南亚和东南亚在公元第一千年的发展,和Vernacular地方语言在公元第二千年的发展,并与欧洲拉丁语和vernacular语言的发展比较,最后还谈到语言与人种的联系可能只是欧洲思想的特色(和因此而来对现代语言和民族主义的看法)。重点是放在语言的政治使用(如在碑刻)和(宫廷)文学的使用。我觉得有一个重点没有被太多的谈到的,就是宗教哲学思想的语言选择,尤其是贵霜佛教的首先大量使用梵语。另外,如果能把伊斯兰教下如新波斯语在公元第二千年初的发展作比较,可能也是有意义的探讨。

 

32. Brevisima Relacion de la Destruccion de las Indias - by Bartolome de las Cas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552). I read a Chinese translation. 8/10. Actions described are horrible! True, Las Casas did not know of the effects of old world diseases on native Americans; but now I also wonder if Crosby's "Columbian Exchange" in effect white-washed atrosities committed by Spaniards (and Germans in Venezuela). 

 

33.《宫崎市定说隋炀帝 -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1965年在日本出版的口袋书,2007年的翻译本。我对隋炀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对智者大师的研究。这本书只是通俗读物,我没有怎么觉得是出自所谓“大师”的手笔。

 

34. India before Europe - by Catherine Asher and Cynthia Talbot. 8/10. Recent gener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ocused o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South Asia between 1200-1750. Informative coverage of both North and South India. 

Comments: 0 (Discussion closed)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