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gustin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Henry Chadwick (1986/2001). 此人是《忏悔录》最流行的英语版翻译者。最重视的就是Augustine的新柏拉图注意背景。关于Augustine成熟期的思想简介,基本上是《忏悔录》-反Donatists作品-《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反Pelagian作品的套路去写的。
2. 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 Edited by Samuel Moyn & Andrew Sartori
(2013).很有趣的新书。让我有机会反省自己对世界思想的真正兴趣的地方在哪里。帖子写在:http://lawpark.jimdo.com/2014/01 ...
tellectual-history/ 有些摘要在帖子里面!
3.
《佛教宗派观念发展的研究》,蓝日昌著。专门论证隋、初唐并非宗派成立的时代;现代佛教史的这个隋唐宗派发展的说法是没有史料根据的,是承袭日本人的说法(而在日本,从一开始佛教就是依据宗派制度建立的,所谓旧的六宗加上平安两宗)。宗派的观念的出现,应该是从中晚唐开始,而到宋代成熟。书的结论我是接受的,抄出来的资料也不错;论证有些时候有些牵强,但不妨其整体结论。还需要研究的就是隋唐“僧团”(如慧思在庐山或智者、智越在天台山)的组织情况。读此书引起我系统研究《续高僧传》的冲动。
4. Literacy in the Persianate World: Writing and the Social
Order. Edited by Brian Spooner and William L. Hanaway.
这本文集是2012年出版的-非常重要的一本新书。关于波斯文世界的成立、发展和收缩-这个话题对编过世界文化典籍书目的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几章关于土耳其、阿富汗、南亚等地的论文也非常有趣;但重要的还是两位编者写的Introduction。我把里面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都敲进了三个帖子里面:
http://lawpark.jimdo.com/2014/02 ...
rld-introduction-1/
http://lawpark.jimdo.com/2014/02 ...
rld-introduction-2/
http://lawpark.jimdo.com/2014/02 ...
rld-introduction-3/
文集最后一个部分收了两篇文章,其一是关于与拉丁文世界的比较;其二是与东亚的比较。
两篇我认为都是“败笔”。第一篇对波斯文的历史地位的看法有点奇怪,作者Joseph
Farrell怎么说也觉得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如拉丁文是随着帝国而来,而新波斯文的成立则是被伊斯兰阿拉伯人征服以后;如拉丁文应该和阿拉伯文比较,因为两者都负载着宗教方面的功能,而波斯文和Romance则不)。我觉得他没有正视到拉丁文和新波斯文,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没有办法上升到“最高层”的论域(如罗马帝国时期最高的哲学文献基本都是以希腊文进行;而波斯文在伊斯兰法学和哲学等领域同样没法与阿拉伯文匹敌)。第二篇作者是Victor
Mair,观点有点停留在老中国通的阶段,除了有对历史的一些误判外(如,认为儒家是最崇拜文字的,而忘了用符的道教作为“文字教”[龚鹏程语]的面向),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Spooner/Hanaway在《导言》里面批评过的重言轻文的倾向。关于文言与Vernacular的区分更是莫名奇妙:
“... whereas LS [Literary Sinitic, 指文言]was written with morphosyllabic characters
that permit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huge numbers of holograms and starkly dissimilar pronunciations according to the vast range of the multitudinous topolects. In principle, then, a passage of LS
would only have been intelligible when read aloud if it had previous been memorized by the auditor and if the auditor's customary topolectal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s was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person reading out the passage. ... Thus, LS is strictly a book language (i.e., for writing only), one that was neither intended for nor capable of lengthy oral recitation,
much less unrehearsed dialog. The situation with regard to Vernacular Sinitic (VS) is altogether different. In this case, written VS would have been intelligible to listeners, provided they more
or less shared the same topolect as the person who read a given text aloud."
这里有两个问题:1)既然汉字是可以用方言唸的,为什么对于懂文言文法的听众来说,为什么需要以前背诵过的文章才能听懂?2)在唐代或以前,官员之间真的是用VS对话的吗?语法是怎样的呢?从不同地方来的怎能听懂对方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交待清楚,才能证成文言不被用作对话的媒介。
5. EDX网络课程,由哈佛教授Peter Bol(包弼徳)和William Kirby主讲的《SW12.2x ChinaX Part 2: The Creation
and End of a Centralized Empire》。在五-六周中简单介绍了从秦到南北朝的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整个课程是改编自哈佛针对大学本科生设计的通识课《Societies of the World 12:
China》,原课总共才12-13星期,每周三课;换成网路版则有9个模块,需要的时间超过一年。虽然我学到的东西不能算很多,但课程是值得听的。这次我能大概的读一下《盐铁论》,也看到了一些收藏在哈佛一个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宝贝。
===========================
顺带一提,过去一年半完成过的网络课程有:
- COURSERA网络课程,由普林斯顿教授Jeremy Adelman主讲的《A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1300》。很精彩的课,历时14周;教授天天跟同学在论坛讨论问题。还写了六篇短文作业。(2012年9-12月)
- COURSERA网络课程,由香港科技大学的James Z. Lee和Byung-Ho Lee主讲的《A New History for a New China, 1700-2000: New Data and New Methods, Part 1》。课程很一般,介绍的是一些清代和民初的社会资料的统计研究,但只有4个星期就把它听完了。(2013年7-8月)
- EDX网络课程,由哈佛教授Peter Bol(包弼徳)和William Kirby主讲的《SW12.1x ChinaX Part 1: Th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6-7周的课。(2013年11-12月)
其他听过几课但没有完成的,我已经没有记录了。
6. EDX网络课程,由哈佛教授Peter Bol(包弼徳)和William Kirby主讲的《SW12.3x ChinaX Part 3: Cosmopolitan
Tang: Aristocratic Culture》。课程只有四周,一周简单讲了唐代史,一周是唐诗(哈佛的宇文所安客串了一些段落,讲了王维的“过香积寺”);一周讲了书法(未见得就是关于唐代的);最好一周讨论元稹《鶯鶯傳》。比较期待是下一部分讲宋代的,因为包弼徳本人就是研究宋代思想文化史的专家。
7.
《世界史的诞生》,岗田英弘著,陈心慧译。原书在日本1992年出版,在“世界史”这领域算是比较早的作品。主要论点是历史是特殊的文化的成果(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写历史的传统;历史需要立法、文字和地理观);而世界两个历史传统的源头就是以希罗多德为首(也许也包括波斯Zoroastrian一神论的善恶对抗史观)的西方地中海传统和以司马迁为首的中国传统;值得注意的这两个历史书写的源头都同时透过与中亚游牧文明对比而定义自身的文明认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只能从蒙古帝国开始,因为从蒙古帝国以后历史书写可以在实质上统合两个历史传统,并充分的重视中亚游牧部落的发展历程。另外有意思的论点不少,如:日本国史、东洋史和西洋史的分割与大学学制有关;蒙古帝国之后的主要历史线索就是在欧亚大陆上的蒙古继承国的成立演化和蒙古帝国外围的海洋帝国的超越发展。在历史叙述方面,则有第一章对蒙古帝国成立前夜在欧亚大陆的约37个政权的鸟瞰;第四、五两章对蒙古前中亚史的叙述;和第六章对蒙古征服史和其后的继承国成立的简单介绍。总的来说,客观的方面不少;但其对汉族、对中国文明的敌意,和其对一些过分夸张的观点(如罗马非帝国)肤浅的宣传式的一笔带过,我则不敢苟同。
8.《我在美国做妈妈》,蔡美儿著,张新华译。原书是几年前的英文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据说名动一时。这原来是太太买的书,但我比她先读完。读完觉得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愿意花的时间实在太高,咱家望尘莫及。
9。《Cyrus the Great: An Ancient Iranian King》,edited by Touraj
Daryaee。去年(2013)為迎合Cyrus Cylinder在美國展覽的一本口袋裝小書。裏面有五篇大學者寫的小文章,再加上Cyrus Cylinder文本的翻譯。
10。EDX网络课程,由哈佛教授Peter Bol(包弼徳)和William Kirby主讲的《SW12.4x ChinaX Part 4: A New National
Culture》。讲宋代的四课:唐宋嬗变、宋代政治理念(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道学、考试制度和士人社会对中国政治统一的影响。上了这么几课,觉得内容虽然有趣,但实在有点太浅,学到的东西不太多。
11。Coursera网络课程,由台大教授吕世浩讲授的《史记(一)》。很传统的文献讲解和观点阐述,文献包括《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我在此课没有写作业;最近公私事情教多,连《太史公自序》都没有真正读完整课就上完了。期待下一课关于五体的最后一篇的解读。
12。《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II: From the Encyclopedie to Wikipedia》,Peter
Burke著。2012年出版的书。在阅读过的文章纪录中已经提到读过书的引言(八,见第5楼)。不是很有趣的书,只是一些有趣的小事实(英语说的"factoid")的堆砌。
我在2010年开始纪录自己的阅读,读的第一本就是此人的书的翻译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第6楼),当时说的也适用于本书。以后再也不能被此人的书的标题诱惑了!
13. EDX网络课程,由哈佛教授Peter Bol(包弼徳)和William Kirby主讲的《SW12.5x ChinaX Part 5: From Global
Empire to Global Economy》。关于元明两代的
14。《There was a country: a personal history of Biafra》,Chinua
Achebe著。这位过世不久的西非作家2012年出版的书。此作家以英语小说《Things Fall
Apart》成名。此书简单的说到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但主要是谈到尼日利亚在1967-1970年的内战,Achebe是站在主要以Igbo族组成的Biafra共和国(他自己是Igbo)。他的立场是内战是因为北方Hausa/Fulani族主导的政府对Igbo的处理基本上是种族屠杀(genocide),在战前和战争期间都是这样。Achebe父亲是传教士,而他因此在英国殖民时代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字里行间对于独立前的时代还是挺留恋的。
15。《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William T. Rowe著。此书是哈佛Belknap
Press的一套六册的《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依内容顺序应该排作第6册的,在2009年出版。我对清代史一直没有什么了解,此书是挺好的入门书。部分是因为在读此书,因此放弃了继续上China X的网络课。
里面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从康熙定下来“永不加赋”的祖法以后,除了雍正曾想往“大政府”的方向走以外,乾隆基本上一直上是维持低税率、小政府的政策。平定白莲教之后清廷基本就没有什么财政实力了;在这个时候碰到列强的进入,国防、工业化等都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才能见效的;因此清朝后期的衰落是与康熙开始的,与儒家对小农社会的低税率、小政府理想不适应19世纪高度竞争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16。《Herodotus: The History》,David
Grene翻译,1987年。在上面七十二已经说到读过Grene的前言。这本西方史学的最早现存经典,确实是有其引人入胜之处。与我原来想像的不一样有两点:1)此书提到具体的年代很少(甚至没有?);2)此历史实际上主要讲的年代最多只是从Cyrus之前一点开始,直到公元前479年为止,最多也只有一个世纪;唯一的例外就是讲埃及的史前史,跨度可能较大。有了这个背景,也许我不应该这么轻视Thucydides。最后,读完希罗多德之后,让我想也许把他的书编成《史记》体,会是一个有趣的研究项目。
17。《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J.K.
Rowling,2009。小孩暑期啃了7本哈里波特;我在他看完之后拿了最好一本来读。发现原来故事结构与武侠小说差不多,都是侠义、英雄、有情、寻宝、比武等等。在学校大战的一幕,让我联想到《射雕》接近最后部分也是有一场基本上所有人物都参与的战役。
18。《Diodorus Siculus: The Persian Wars to the Fall of Athens (Books 11-14.34 (480-401
BCE)》, Peter Green译注。此翻译的时段,上接Herodotus,下接色诺芬的《Anabasis》,对翻译者和对我,都是为了要避开Thucydides对雅典和斯巴达之战的经典论述。Diodorus Siculus的地理范畴,主要是希腊、西西里和罗马(中意大利)地区,也包括一点关于波斯帝国西部情况的探讨。
19。《思想东亚:韩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白永瑞著。此韩国人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政治观点应该可以用“新左派”来形容。他关注整个东亚作为历史共同体的可能性,为的是祈求未来的东亚和平;他反对以民族国家为唯一历史主体,并不断强调现代东亚史应该从两种周边视角来看:1)东亚作为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的周边;2)东亚内部在中、日国家以外的周边(如韩国、冲绳岛、在日朝鲜人等)视角。读完全书之后,却发觉此知识分子型的理念,好像与民众思想上的距离实在有点远,难以成气候。不过,其提到的历史部分(如东亚知识界在20世纪初的政治共识就是以民族国家为发展顶点的历史进化论)却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
20。《The Book of William: How Shakespeare's First Folio Conquered the World》,Paul
Collins著。此书2009年出版,内容主要是作者到各地搜索查看个种《First Folio》本子的情况;最后去的地方是日本(最后的地点竟然是我多年前常逛的新宿的纪伊国书店!)。2006年拍卖的《First Folio》本子价值超过五百万美金;关于《First Folio》的学术著作Anthony
West在写。作者在书末以现代的日本漫画与莎士比亚时代的剧本比较,我个人是比较同意的。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